楚汉战争垓下之战简介(楚汉战争时期的故事)
-
楚汉战争垓下之战简介
网上有关“楚汉战争垓下之战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楚汉战争时期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楚汉战争垓下之战简介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战争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对楚兵发起骚扰断其粮道,项羽率领军队狙击了彭越后返回。这时候钟离昧正被汉军围困,汉军因为害怕项羽都开始逃窜。这时齐王韩信开始率领军队对楚军发起攻击,项羽开始感到害怕。
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战争起因
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战争结果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二月甲午日,刘邦称帝于汜水北岸,建立西汉政权。(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也即汉高祖五年的第1个月为十月,接下来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二月为当年的第5个月。)
战争评价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一天不到的时间便全歼十万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楚汉战争时期的故事
刘邦受封为汉王之后,非常不满,因为这违反了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的诺言,所以想马上攻打项羽。但是萧何等人认为,目下刘邦的力量远不及项羽,不如暂时委曲去就汉中王,先治理好巴蜀,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再与项羽争天下,为时也不晚。刘邦接受了萧何的意见,带着项羽给的三万士兵以及几万自己的旧部,去汉中就王位。他还为了麻痹项羽,沿途烧掉了去汉中的栈道,以示自己无意再东下。
刘邦到了南郑后,由于士卒不服水土,思念家乡,军心不稳,时有逃亡者。
韩信向刘邦建议:“士卒都是山东(函谷关以东)人,现在日夜盼望东归,利用这种情绪,就可以向东发展,争权天下。”刘邦也认为在汉中时间长了,影响军心和斗志。他就利用项羽正忙于解决东方几个诸侯国的叛乱之机,让萧何留守汉中,治理后方,自己带领军队暗度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出其不意地一举击败项羽分封的雍王章邯,迫使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很快就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五年的楚汉战争序幕拉开了。
刘邦占领关中以后,就让萧何治理,把它变成刘邦的大后方。这时他乘项羽的主力陷入山东正在镇压齐国叛乱之机,率主力出关东下,直奔项羽的后方彭城。刘邦的进军很顺利,沿途吸收了很多降服的诸侯军,以五六十万的兵力一举攻下了彭城。项羽听说彭城被刘邦占领,就自己带领精兵三万,连夜回救彭城。
这时因为刘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日夜置酒高会,庆祝胜利,毫无戒备,结果被项羽的军队击败。刘邦在撤退过程中,又散乱不成军,被项羽追上后全军溃败,落入睢水而死者就有十多万。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都被项羽所俘,他仅以数十骑逃脱。各路诸侯军见到刘邦大败,又纷纷倒戈,脱离刘邦而投向项羽,刘邦的处境非常困难。
刘邦带领数十骑一直退到了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带,才停下来收集散卒,进行整顿。这时韩信带了一部分军队前来荥阳会合,萧何也从关中不断增派援兵,刘邦稍稍恢复了力量。他变攻势为守势,利用成皋一带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的特点,构筑防御工事,准备抵抗项羽的进攻。当项羽的追兵到达的时候,刘邦在荥阳东南的京、索一带,击败了项羽的军队,阻止了楚军的西进。双方在成皋一带进入了相持的阶段。
这时刘邦总结了彭城之战失败的教训,改变了与项羽进行主力决战的办法。
张良帮助刘邦分析了项羽内部的各种矛盾,提出了用政治斗争分化瓦解项羽的力量,采取派军队深入项羽的后方,破坏其根据地,南北夹攻,使项羽处于前后左右受敌、疲于招架的境地。刘邦很同意张良的分析,他派萧何留守关中,自己率主力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对峙,令韩信开辟北面战场,消灭燕、赵、魏、代和三齐,从侧面威胁项羽的后方;派彭越深入项羽腹地,流动作战,骚扰项羽的运输线;还使人说服了英布叛楚归汉,并采用陈平的离间计,使项羽和他的主要谋士范增发生矛盾,气死了范增。所以这时在主战场,虽然刘邦在项羽的军事压力下,连连失利,被迫放弃了军事重镇荥阳和成皋,项羽在这里取得了主动权;但在其他战场上,项羽却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由于刘邦派卢绾和刘贾率的两万奇兵,轻装深入项羽的后方,配合彭越连下十七城,惊扰了楚军的后方,迫使项羽不得不将主力撤出,向东回师,以扫清后方之敌。项羽主力的东移,就使刘邦在主战场上由被动转入主动,一举收复了成皋。在丢失成皋,荥阳又被刘邦围困的危急情况下,项羽的主力又被迫回师以解荥阳之围。两军主力在荥阳东北广武山扎营对峙几个月。由于项羽的士兵来回奔波,疲于奔命,而后方的供应又屡遭切断,所以士气很低落。而刘邦却源源不断地得到后方的支援,所以越战越强。项羽想用速战的办法一决胜负,但刘邦却采用持久战的办法,以困疲项羽的力量。这时项羽看到用军事力量已难以消灭刘邦,就借刘邦要求项羽释放他被俘的父亲和妻子吕雉的机会,向刘邦提出以鸿沟(今河南荥阳、中牟、开封一带)为界,中分天下的主张。刘邦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项羽送还了太公、吕雉,撤兵回楚,刘邦也准备回到关中。张良、陈平向刘邦建议,现在汉已有大半个天下,诸侯也都支持刘邦,而项羽却兵疲粮尽,众叛亲离,这正是消灭项羽的大好时机。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把项羽放走,就等于帮助项羽恢复力量,再来与刘邦争天下。刘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立即挥师追击项羽。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十月,刘邦在阳夏之南追到了项羽,并派人约韩信、彭越前来会师,共击项羽。但韩信、彭越故意误期不到,使刘邦孤立作战,在固陵(今河南太康县西)被项羽打败。刘邦一方面整顿军队固守;另一方面为了争取韩信、彭越的支持,答应他们打败项羽后,把从陈县以东到海滨的土地封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封给彭越,又派人劝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英布这时早已接刘邦的命令,率重兵深入九江一带,切断了项羽南方的退路。
当刘邦对这些人做了争取和战略部署后,十二月就与韩信、彭越、英布、周殷的三十万大军,会师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将项羽层层围困住。
项羽这时兵疲粮尽,处境十分困难。一天夜里,忽然听到四面都是楚地的歌声,项羽以为刘邦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地,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唱歌呢?
他心情非常焦急,久久不能入睡,便起来在帐中饮酒解闷,悲壮地唱了一首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骓是他骑的骏马,虞是他心爱的美人,一代英豪的项羽,这时在刘邦大军的包围下绝望了。他悲惨地一连唱了几遍,就告别了虞姬,带领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而出。
天亮后,刘邦发现项羽逃走,就令大将灌婴率领五千轻骑追击。项羽渡过淮河以后,八百骑兵只剩下一百多人,到阴陵时(今安徽定远西北),迷失了道路,陷入一片沼泽中,因而被刘邦的追兵赶上。项羽边战边退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项羽鼓足最后的一点力量,做了两次垂死的挣扎,最后逃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时,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悲恨交加,拔剑自刎而死。历时四五年的楚汉战争,最后以项羽的失败结束了。
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仅仅是因为他太年轻吗?
楚汉战争时期的故事
汉王元年 (公元前206年) 十月,刘邦灭秦后在关中称王;十二月,项羽挥军破函谷关,意图消灭刘邦军。刘邦明白自己无法抵挡项羽的攻势,亲自前往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向项羽请罪,不久,项羽进入咸阳,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将他发配到江南,自己则称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分封18个诸侯国。
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巴蜀和汉中地区,项羽故意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区,以限制刘邦的发展,刘邦只能忍气吞声接受这些封号,并于公元前206年四月带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表示不再有进攻的意图,以迷惑项羽,项羽也率军东归。
公元前206年五、六月,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己称齐王,刘邦趁机重返关中,击败章邯,迫使司马欣、董翳投降,并用计欺骗项羽,让他相信自己已经满足于占领关中,不再东进,项羽放心地去攻打田荣,没有加强对西边的防范。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挥军向东出发,任命韩信为大将,修复栈道,暗中渡过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假借义帝发丧的名义,派人联络其他诸侯国,公开声讨项羽,楚汉战争拉开了序幕。
一、初战彭城
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趁项羽在齐国停留的机会,率领诸侯军攻占了彭城,项羽得知后,急忙率领精兵3万人前往救援,歼灭了联军的20余万人,刘邦只率数十骑逃脱,反楚联盟瓦解。
二、争夺成皋
公元前205年五月,刘邦抵达荥阳,击败了楚军追击的部队,得以喘息并巩固阵脚。他依托关中基地,利用有利的地势与项羽长期抗争。
公元前205年六月,刘邦派兵攻打废丘,迫使章邯自杀,解除内顾之忧;他还派人说服英布反楚,联络彭越扰乱楚军后方;韩信则开辟北方战场,攻击魏国并俘获魏王豹,灭赵国并杀陈余。
公元前205年冬季,项羽发起反攻,围困荥阳,形势十分危急,刘邦利用陈平的反间计谋,让项羽怀疑范增并不采纳他的计谋,迫使范增愤怒而离开,随后,刘邦派遣纪信假扮成自己去楚军中谎称降顺,趁机逃出荥阳,项羽加紧围攻荥阳,并夺取了成皋。
为了减轻楚军对荣阳的压力,刘邦率军经过武关、宛(今河南南阳)、叶(今叶县南),企图诱使项羽南下,与此同时,韩信率军抵达黄河北岸,声援荥阳,彭越正在进攻下邳(今江苏邳县南),项羽被迫率军回援,刘邦趁机收复了成皋。
公元前204年六月,项羽以凌厉的攻势夺回荥阳,并再次夺取了成皋,刘邦一方面命令汉军在巩县一带坚守,阻击楚军的进攻;另一方面,派遣韩信组建新军攻打齐国,派人进入楚国腹地,协助彭越进攻雎阳(今河南商丘南)、外黄等地,再次迫使项羽回援。
公元前204年十月,刘邦用计再次收复成皋,项羽在击败彭越后,寻汉军主力决战不成,屯兵广武(今荣阳北)与刘邦形成对峙,不久,韩信在潍水之战中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侧翼的战略迂回,又派灌婴率军一部直奔彭城,项羽腹背受敌,兵疲粮尽,遂与汉订盟,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公元前203年九月,项羽引兵东归。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公元前203年十月,两军战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羽小胜,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英布等,垓下一战重创楚军,逼项羽自刎于乌江 (今安徽和县境) ,终于结束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楚汉战争彭城之战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战役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后,进而建立起继秦以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汉朝,中原大地终究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大和平阶段。
那么,现在依然有很多朋友不明白,明明刘邦的实力比项羽弱,为何他能够在楚汉战争中赢得胜利并统一全国呢。本就有大批精兵强将(当时项家军鼎盛时期拥有40万虎狼之师,而刘邦不过数万老弱病残不等的军队)的项羽,又为何最终会败给一位乡间亭长呢?
其实,究其原因还真是怪项羽太年轻了。当然并不是说他年轻就没本事,这在巨鹿之战中有很好的体现,当时项羽仅24岁,拥有一身魄力和勇气,敢于身先士卒,但是这局限于他在战术上的成功,并不代表项羽的战略眼光就十分优秀。
反观当时的刘邦已经48岁了,虽为亭长深谙尘事,懂得结交有志之士,拥有非常强的谋略精神。(萧何、张良等都是刘邦慧眼识人的代表人物)
在战争的战略谋划中,我们都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要提前掌握好战场的气候以及天气变化,进而能够在修正作战方案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军队的先期攻击力。所谓地利,就在于统帅能够详细了解全国各地以及重要战场关隘的地理情况,便于主、次攻击点的选择。
最为重要的一点为人和,实际就是要求统帅能够以某种战斗组织形式激发全军的战斗力,以此在军事对抗中能够占据先期优势,进而有利于战线推进。
泗水亭长出身的刘邦不过,项羽只能算是一位出色的战术家,而在战略层面指挥作战上和刘邦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军队和秦军主力鏖战于巨鹿,此时的刘邦便爆发出惊人的战略谋划能力。在刘邦率领军队进取关中的途中,他有效分析地形,选择从长安洛阳道作为主路,为保证军队在主路的安全。
在夺取洛阳过程中,他有效地避敌锋芒,率军先行占领阳城,进而获取进入洛阳的关隘。虽然说刘邦凭借手中的兵力还是无法攻克洛阳,所以,他再一次避敌锋芒,即率领军队越过伏牛山直接进入南阳盆地,直接攻击武关。
武关地理位置当然,刘邦敢于攻击武关的原因也很简单,项羽主力由巨鹿战场取胜后,肯定会以函谷关为通道攻占咸阳,所以函谷关的兵力必然不会回防武关,武关的城防兵力便十分薄弱,刘邦便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攻占武关,进入关中平原,最后占领了咸阳,成为第一支攻入咸阳的义军。
如果换做项羽,他恐怕又要一番破釜沉舟了,但是在巨鹿之战楚军必然会因为战损的消耗而疲惫,转而无法进行下一波的高强度作战。
简单来说,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往往不会纠结于某个战役的成败得失,而是要考虑整个宏观战场。很明显,项羽的统帅能力自然违背了,他并不适合作为统领全军进程的统帅,而更适合成为一名冲锋陷阵的将军。
反观项羽,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领主力军队经过函谷关进驻咸阳后,为了奖励各路诸侯以及便于自己后期控制,便随即分封了19个诸侯国。在项羽看来,将原有的7国增加至19个诸侯国,可以加大地区的碎片化,从而使各国之间形成制衡,而自己独占的西楚便作为大国监管这些诸侯国。
实际上,这种碎片化的分封国家却俨然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不稳定。如果一个分封国或者多个分封国出现矛盾或者战乱,对于调节诸侯国秩序的西楚无非是卖力不讨好。
甚至会由于处理这些诸侯国事务而导致自己饱受各国的批评,反而加剧诸侯国间的斗争,最终再次爆发类似春秋战国的大面积军事斗争。即使,这个时代刘邦并没有参与战争,项羽的分封制最终也只能让他步入灭亡,整个分封国大战后会重新进入霸主并列或者大一统时代。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项羽的分封王国理解为周朝分封制的延续,而项羽必然是想以周天子节制诸侯国。对啊,将中原大地分成碎片化的国家,就不会有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存在,为何说项羽的这项策略有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项羽自封西楚的地理位置,项羽为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需求,缺乏战略眼光,便只占取长江下游的平原地区,而将西南的山川地区拱手让出,而刘邦便最终以四川为后方基地,进而控制关中,最终走上了秦国统一的老路。
没错,换个角度来看,长江下游平原经济发展水平确实高,对于兵源、粮草补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地方。(其实 在当时处于半开化的四川也是一个绝佳的养兵之地,并且四周秦岭等高山阻挡,完全不用考虑防卫安全 只需少量兵马控制部分通道就足矣)
但是,当时中原地区并未进入大一统阶段,所以项羽占据的西楚平原又是最危险的。好在项羽为了节制刘邦,便在关中地区分封了汉、雍、塞三个国家,以此抵御刘邦,将他钳制在四川地区。
但是,刘邦却只用了1个多月,便凭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消灭了这三个分封国家,一举控制住四川和关中、关中地区,以此为辖地进可攻山东,退可据汉中、巴蜀。(由于四川在当时的特殊位置,所以便成为刘邦重要的军备后勤基地)
同时,当刘邦逐渐强大的同时,他不过面对的是更加碎片化的小国家,各国诸侯国相互猜忌,无法形成整体化作战能力。即使项羽有心联络诸侯国对抗刘邦,最终还不是像当时的六国一样树倒猢狲散。
还有一点,项羽因为年轻气盛,凭借自己的高傲军功,便目中无人。曾经在他麾下任职中郎将的韩信多次提议战策均不受他重视,最终韩信改投刘邦后,亲自将他送下战争神坛。同时,项羽手中的谋士范增有着比张良还高的计谋,但项羽也弃之不用,实在惋惜。
所以说,项羽和刘邦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在年龄层面上带来的社会经验不同,一个懂得圆滑地处世为人,而另一个只懂得居功自傲,并无?不耻下问?之心。最终,刘邦取得胜利也不足为怪!
总体来说,项羽还是适合做一位战术层面上的将军,统兵征战沙场!
彭城之战的历史背景
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战争背景:
楚汉割据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诸侯罢兵戏下,各就封国。项羽回到彭城,去做西楚霸王。刘邦受封汉王,入汉中。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许多人心怀异志,蓄谋反叛。
五月,汉王刘邦和前齐相田荣在东、西两面同时起事,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兵出陈仓,首先与雍王章邯交锋。八月,击溃章邯,将其围困在废丘城中。同时派兵四出略地,在同月收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据有三秦之地。
田荣起事后首先赶走齐王田都,在六月杀掉胶东王田市,自立为齐王。田荣授彭越将军印,令其在梁国旧地反楚。彭越在六月发兵杀掉济北王田安。这样田荣也统有整个三齐之地。田荣又联络刘邦、陈余等人,图谋联手反楚。
双方征战
面对关中和齐、梁两地的反叛力量,项羽一方面封授郑昌为韩王,在韩国旧地阻挡汉王东进;一方面派遣萧公角率兵进击彭越。
这时刘邦令张良以韩王司徒身份略取韩地。张良本不善于将兵作战,所以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不过他善于谋略,写了一封蒙骗项羽的信,说刘邦只是想按照过去的成约得到关中,没有东进的意图。
这样便使得项羽放松了对西部的戒备,亲自率兵北上,出击田荣。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九月,刘邦以接取太公和吕后为名,派遣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取道南阳,利用王陵聚集在南阳的数千兵力,试探着向楚进攻。薛欧等兵至阳夏,被项羽发兵阻拦,停滞不进。
汉二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出兵函谷关,进至陕县,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相继投降,汉王刘邦所控制的区域,已经接近彭越活动的巨野泽地区。
这样不仅东部黄河南北两岸的几支反楚力量连成了一片,而且与西部的刘邦也很快就要合成为一体。西楚政权失去大半河山,命运岌岌可危。面对这一有利局面,刘邦没有急于进兵,而是于同年十一月首先回师关中,巩固后方。他一方面在栎阳建都,设立汉朝社稷;同时派兵清扫陇西、北地等边地残存的三秦诸王旧部。
十一月拔陇西。正月拔北地,直到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刘邦一直积极整修边塞,防止匈奴人乘虚而人,并“施恩德,赐民爵”,进行全面战争的动员和准备。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刘邦率兵自临晋东渡黄河,收降魏王魏豹;接着又攻占河内,掳获殷王司马印。
这时淮河以北除了彭城附近和燕王臧荼所控制的燕及辽东地区之外,已经尽被反楚力量占据。在这种形势下,刘邦认为剿灭项羽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经修武,由平阴津南渡黄河,抵达洛阳,昭告天下诸侯,誓师伐楚。
四月,趁项羽主力仍被田横拖在齐地,楚都彭城空虚之机,刘邦率军直取彭城。彭城之战由此展开。
垓下之战原文(楚汉之争的决定性战役)
垓下之战是楚汉之争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2年。当时,秦朝已经灭亡,中国进入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战争不断。其中,楚国和汉国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他们之间的战争被称为楚汉之争。
背景介绍
楚国和汉国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两国的实力相当,战争一直没有分出胜负。公元前202年,楚国的国王项羽率领军队进攻汉国,汉国的刘邦率领军队迎战。双方在垓下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战役过程
垓下之战是一场激烈的战役,双方都有很多的士兵。楚军以轻骑兵为主力,而汉军则以步兵为主力。战役开始后,楚军先行出击,汉军则采取守势。楚军的轻骑兵冲锋而上,但是汉军的步兵却用长矛和长戟顶住了楚军的进攻。楚军的轻骑兵在长矛和长戟的阻挡下,无法前进,反而被汉军的步兵反击,楚军开始节节败退。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刘邦派出了他的精锐部队——骑兵。这支骑兵由刘邦的亲信韩信率领,他们突然出现在战场上,楚军被他们的出现吓了一跳。韩信的骑兵冲锋而上,楚军的轻骑兵无法抵挡,开始大量溃散。楚军的军心开始动摇,项羽也开始感到不妙。最终,楚军大败,项羽被迫撤退。
结局
垓下之战是楚汉之争的决定性战役,汉军的胜利标志着楚汉之争的结束。刘邦成为了新的皇帝,建立了汉朝,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项羽则被迫自杀,他的死亡也标志着楚国的灭亡。
垓下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汉四年九月,项羽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这年十月,刘邦见围歼项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率兵从阳夏出发,同时传令各路诸侯率军西向,在固陵会师不久,韩信彭越英布等诸路兵马先后到达,从成皋到荥阳一路相连数百里,人马跃动,震天动地
刘邦见诸路兵马如期到来,心中大喜,当下命韩信为总统帅,指挥各路大军;又命萧何夏侯婴运输粮草,供应前方
汉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农历十一月,刘邦率兵进入楚地,围攻寿春又派人诱使驻舒县的楚国大司马周殷叛楚降汉到了十二月,终于把项羽围困在回奔彭城的路上垓下
再说项羽兵到了垓下时,登高西望,只见汹涌扑来的汉兵像蚂蚁一样多,不禁仰天长叹道:“我悔不该当初不杀刘邦,竟受他欺骗,与他议和如今他背约发兵,太无信义了!”项羽怒不可遏,命十万将士就地扎营,布兵列阵,准备与汉军决战
韩信受命汉军总统领之后,把三十万人马分成十队,布置了十面埋伏阵,四环接应请刘邦守住大营,他亲率三万人马上前挑战
士兵按韩信的命令,冲着楚营高喊:“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归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项羽一听,气得七窍生烟,率众冲杀出去两军相接,交战几个回合,韩信且战且走,把项羽引进了包围圈
楚将虞子期怕中埋伏,打马追上项羽劝道:“韩信多谋,汉军势众,主公不必急于追杀,待我江东援兵赶到,汉兵粮草空虚,再杀他也不迟”这时项羽已怒不可遏,怎么能听进这些话,他狠狠瞪了虞子期一眼,全不把汉军放在眼里,一直杀奔过去
忽然杀声四起,汉军伏兵两路杀出两军鏖战一阵,项羽冲开汉军,直追韩信没追出多远,又有两路伏兵杀出,截住项羽,再度厮杀,不多时,又被项羽冲破
项羽气得血往上涌,一心要抓住韩信,径直追去
紧接着,汉兵伏兵四起,十面埋伏,一起杀出,把楚军团团围住项羽方知中计,气不能消,身心俱惫,只得奋力杀开一条血路,带领残部退回了垓下大营
十万楚军经过几番厮杀,剩下的已不足两三万人,垓下被围,岂能动弹!一晃几天过去,粮草断绝,外无援兵,不禁陷入一筹莫展的苦境时值隆冬,寒风刺骨,雪飞冰凝,楚军将士忍饥受冻,多有怨声
这天夜里,寒风凄凄,忽高忽低,像是怒号,又像是哭泣随着凄切的风声,四面隐约地传来楚歌,低沉凄怆,如泣如诉:
寒月深冬兮,四野飞霜,
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
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
披坚执锐兮,孤立山岗
虽有田园兮,谁与之守?
邻家酒热兮,谁与之尝?
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
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
终生在外兮,何时反省?
妻子何堪兮,独宿空房
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
骨肉为泥兮,衰草沓茫
魂魄幽幽兮,不知所往,
壮士寥寥兮,付之荒唐
……
项羽听了,暗暗吃惊,对身边的爱妃虞姬说:“莫非汉军已把楚地全占了吗?为什么汉军里有那么多楚人呢?”
楚军将士也被这歌声引动了思乡之情,无心再战,纷纷逃散,连跟随项羽多年征战的将军们,也暗地里不辞而别,就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偷偷离去了军心大乱,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了千余人
第二天凌晨,项羽突围,几经转战,只身来到乌江边,见前有滔滔江水,后有汉将灌婴率兵紧追不舍,心灰意冷,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拔剑自刎了一代悲剧英雄,就这样血洒乌江之滨自此,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韩信先用歌谣激怒项羽,使他误入十面埋伏阵,后用“四面楚歌”之法,致使项羽的八千子弟离肠寸断,战斗力荡然无存可以说,这是韩信采用心理战略的成功战例,充分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细说项羽垓下之战
谈起中国古代战争,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巨鹿之战,井陉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楚汉时期另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却常常被大多人所忽略,以致研究者寥寥无几。个中原因只有仁者见仁。但是这场战争却是一个无法忽略,在中国战争史以致世界战争史都应该有一席之地的战争。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彭城之战。
一背景:刘邦伐楚
秦朝末年,纲绝维弛,群雄并起,其间项羽凭借灭秦巨功分封天下,称霸诸侯!而灭秦的另一主角刘邦却被封在偏远的汉中巴蜀之地。汉二年,刘邦因不满汉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东向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东边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大举东进,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锋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史记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很多人质疑56万人这个数字,其实这个数字是可信的,刘邦当年在关中的时候统兵10万,经过汉中整顿,收其巴人等当地民族为军,后定三秦亦收其兵,完全可以做到翻一倍。而此时刘邦“劫持”五个诸侯一起进攻项羽(哪五个诸侯?一直有争议,大概有魏王豹,殷王司马昂,河南王申阳,塞王、翟王,另有陈余军不在此路),而此时东进刘邦倾巢而出,手下重要将领和谋士几乎全到,彭城兵败后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可见损失之惨重。
关于刘邦进攻彭城的部署,后世有很多误解,这里简要说明刘邦东进的部署,汉元八月,刘邦出汉中定三秦。“汉二年三月汉王从临晋渡”东进。大概刘邦分三路行军,中路军由刘邦亲自统帅,部将为张良、陈平、韩信,吕泽,张耳,卢绾,夏侯婴以及五诸侯军,是从洛阳直接向东,直取彭城。北路军由曹参、灌婴率领汇合陈余军从粱鲁,与中路军会攻彭城。南路军由薛欧、王吸(或有王陵军)自关中出武关走南阳,攻阳夏,向东进攻彭城。
此时关中并不安稳,章邯等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刘邦留下萧何守关中,周勃围废丘,樊哙郦商转战关中各地,而立韩王信为韩王平定韩地。
这里有疑问的是关于韩信的行踪。很多人认为韩信此时在关中围章邯,没有参与彭城之战,甚至认为是把韩王信当成韩信。这种说法是说不通的,首先韩王信为韩王平定韩地,行踪确定。韩信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淮阴侯列传》叙述此段时,只说汉王而未提韩信,但是有一点要知道,在韩信的列传中叙述本身就暗含其人行踪。考证韩信生平我们知道韩信虽然在汉中被刘邦拜为大将,但是一直到彭城之战都无兵权,其地位只相当于参谋,这个期间他并没有什么举动,太史公自然忽略过去。而后来彭城之败后,韩信收残兵败将在荥阳和刘邦会合更有利的证明其人当时亦在彭城!
汉二年四月,北路军破龙且于定陶,南下砀和刘邦中路军会师,接着攻下项羽都城彭城,刘邦似乎已经完胜。
二项羽的困境及疯狂战略
早在刘邦定三秦的时候,项羽就预感刘邦会东进,不过此时他带兵进攻自己后翼的齐国。而对刘邦的攻势,项羽一面派郑昌为韩王,前往韩地抵抗刘邦东进。派陈平平殷王在此又布一层防御线。派龙且抵挡北路军,又派兵距阳夏阻拦南路军。除了南路军史书未明外,其余各路均告失败。而项羽记以厚望的英布却趁此坐山观虎斗。刘邦军浩浩荡,56万大军数月就尽占楚地。此时,项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一:面临两线作战。齐国尚未平定,回师救楚,则腹背受敌。
二:兵力的极大悬殊。刘邦诸侯联军56万人,规模空前宏大。项羽此时全部兵力不详,但是必然远少于56万。
三:后方沦陷,孤军深入。此时项羽楚地尽占,没有根基地的孤军只能速战速决。
四:远离战场,长徒奔波。敌人则以逸待劳,利用防御工事抵抗回师楚军。
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环境陷入极度孤立的状况。
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项羽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出笼:以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作为迷惑刘邦的手段。而自己亲自带领3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以彭城为钓饵引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尽灭刘邦军。
项羽的作战计划出来,所有人都楞住了!此人傻了,他不但要以3万尽歼对方56万,还要长途奔波,设局偷袭!
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疯狂计划!
彭城之战,关于项羽的行踪由于历代很少研究者涉足,以致人人认为是刘邦攻下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轻敌而至。实际上刘邦虽然得意忘形都是并未放松警惕,谋臣大将皆在左右,未见有其疑义。关键是项羽在刘邦未下彭城之际,已经回师彭城西边,断其后路,忽然出现在刘邦诸侯联军的后方。
关于这一点甚少有人注意,但是这确是彭城之战胜利之关键。史记项羽本纪有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这里清楚的写明了项羽的行踪的顺序。但是大多人采用了史记高祖本纪:“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
为何两者有差异?这里我们分析,项羽本纪排在高祖本纪前面,事迹以项羽为主,顺序详细,亦以此为准。而高祖本纪以刘邦事件为主,项羽事迹只是插叙。如果读高祖这段会发现刘邦入彭城强调的是因果关系,并未详细叙述项羽行踪,而项羽本纪已说的很清楚了,无须在费力。
细看项羽本纪发现有一个关键字“项王‘乃’西从萧”,从乃字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项羽3万兵力在刘邦军尚未全部入彭城时,已经到达彭城西南断其后路,等待刘邦全部入彭城给刘邦联军致命一击。而长途奔波,饶道千里,断敌后路,攻其不备未给敌人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可真谓是前无古人!
现在项羽只剩下耐心等待最佳时机给予致命一刀了,不过项羽已经准备好秘密武器了。。。。。。
三:项羽在中国骑兵史的地位
骑兵是冷兵器时期世界战争史的最大革命,但是却是个逐渐发展的时期。在马镫没有出现的前骑兵时代,骑兵的发展和应用是缓慢的。我国中原地区早在春秋之际已经有骑兵,但是此时骑兵是小规模的,主要用于载人,并没有史料证明有骑兵作战的记录。中原地区真正大规模把骑兵用于军事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从此骑兵作为辅助性兵种走向战场。战国时期由于秦赵临近北方胡人,所以多有骑兵。但是此时不论是秦还是赵,骑兵都是作为辅助兵种,骑兵放在两翼后方,配备弓弩。用于侦察,骚扰,偷袭,断后,追击等。真正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把骑兵当成主力并用于冲锋大多以为是在西汉时期的反击匈奴。这个论述实际上忽略了项羽在中国骑兵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彭城之战是中国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范。但是史料却没有清楚记载,史记仅记载项羽自以精兵三万人,是不是都是骑兵而无史载。这里我们要从头来分析,项羽在彭城战前舍弃大军千里奔波,最大限度的运用了机动能力,用骑兵合情合理。彭城之战后,项羽偷袭刘邦运用骑兵的冲击力冲散大军又采用驱赶的方式使其落水,以及骑兵追逐包围刘邦,这里都可以看到战术上运用骑兵的影子。彭城之战后,史记灌婴列传记载:“楚骑来众,”而后刘邦招揽旧秦骑兵组成独立骑兵军团,任命灌婴指挥。从这里我们看出项羽骑兵的威胁促使刘邦大力发展骑兵(后期招揽大量胡人,楼烦人为其骑兵)。刘邦曾经灭秦时多次和秦军作战,却一直没有发展骑兵,一个侧面可以证明项羽之骑兵有和秦骑兵不同的用途和编制。
战国时期,骑兵用于辅助没有独立作战及用骑兵冲锋的战例(主要是没有马镫,骑兵缺乏冲击力及长途奔波的持续力)。到了彭城之战,由于是偷袭战,主要用于骑兵踏营,冲散,驱赶造成敌人混乱而使骑兵第一次大规模独立冲锋作战。显然战果是辉煌的,给中国骑兵大大写下一笔。
关于项羽的骑兵,应该是在巨鹿之战后(巨鹿战项羽用的是步兵,无骑兵的痕迹)收编秦与赵之骑兵组成了骑兵军团。项羽自杀时说得到自己的坐骑乌骓马有5年,按此推断得乌骓正是在巨鹿大战左右。
四:大战彭城
项羽把大部队留在齐国迷惑刘邦,自己运用骑兵的机动性,绕道彭城西南的萧县。等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入彭城,混乱不堪,而且大将忙着部署北边建立防御,刘邦等主帅松懈的最佳时机。开始西出萧,向东进攻彭城。项羽选择的是早晨发动偷袭。选择早晨看见项羽对时机把握的老辣,早晨敌人尚在睡梦中,正处于最疲惫的时候,突然遭遇大规模偷袭,其慌乱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了敌方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战术最大消灭敌人。很多偷袭喜欢放在夜里,这样有利掩藏行踪。但是项羽此次不光要造成敌方混乱,更要全歼敌军。
项羽在战术的选择上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这样联军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然后项羽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不给刘邦喘气的机会。而且利用驱赶的方法把他们逼到河流边上,使他们因为拥挤掉进河中淹死或自相残杀!而刘邦联军犹如从云雾端落入无底的深渊,昨天还意兴盎然,大胜在握;今天就兵从天降,不知其然!不明白实情的联军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此时正中项羽之计。由于兵力上的极大悬殊,如果硬拼无论如何都是要被消耗怠尽。这里项羽用骑兵驱赶引诱把联军引向南方的谷、泗水,再此项羽展开攻击,杀联军十余万人。联军为了活命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灵壁东睢水上,这样联军自相残杀,被挤落水10多万。彭城之战终成了一面倒的局势,剩下就是追击残兵败将,扩大战果,收拾残局的事了。可惜由于项羽的兵力单薄,追击战并未产生多大效果,刘邦诸将收拾残兵汇聚荥阳,顶住了楚兵的追击。
五:彭城之战后及影响
汉军统帅刘邦从开始就被楚军咬住,在彭城西用旧情使楚将丁公放自己一马,逃出彭城被楚军围住,由于大风吹散楚军阵型,刘邦得以逃脱。刘邦此时向北逃跑,过老家沛县,欲收家小向西。却引来楚骑,家小被楚抓到,靠推儿子女儿总算逃过一劫。
刘邦老婆吕后的兄长吕泽跟随刘邦参与彭城之战,战败后先带兵逃到下邑。刘邦绕了大圈子跑到下邑,收其散兵才缓过劲。
此战可以以完胜结局,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在大的政治环境方面,原来投向刘邦的盟军此时又背叛刘邦,或则投靠项羽,如塞王,翟王。有的则重新脱离刘邦的控制走向刘邦的对立面,如魏王豹,陈余。
但是这场完胜的战役却留下了遗憾,在此战并无抓到主帅刘邦,使刘邦逃往西边,占据荥阳成皋之地利,依靠关中汉中之资源。拉开四年之久的楚汉角逐战,最后依靠优越的地理和物质资源以及项羽后方的游击战大师彭越,并且整个集团的优势力量,终于拖跨项羽,赢得天下。
六:彭城之战的探究与思考
彭城之战项羽在面临盟友背叛,孤立无援,自己孤军深入,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兵力悬殊的种种危机,而大胆使用战略奇袭,用3万骑兵全歼刘邦联军56万,获得空前绝后的胜利。其战略之大胆,谋略之深远,部署之完美,兵力之悬殊,行军之迅速利落,攻击之准确老辣,战术之巧妙有效,战果之辉煌无敌,无不令人咋舌!
而此战在如此不利的形式下,创造如此辉煌的战绩,其胜利的原因在哪呢?表面上看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后人归为刘邦的轻敌大意,联军的战斗力低下。楚军的出其不意和英勇善战!如果是这样分析就太浅薄了,刘邦为什么这么大意?刘邦的诸多谋臣大将难道没有一个谨慎小心的吗?实际上彭城之战,当时有一个将领带几万士兵抵抗项羽一段时间就可以让联军组织军队抵抗,利用数量的优势击败项羽。虽然联军不好指挥,战斗力低于项羽军。但是刘邦的20多万军队可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何至于让三万楚兵一败涂地?
研究彭城之战前因后果,不得不佩服项羽的军事天才和战略创新!项羽之所以取得世界上空前绝后的胜利在于:
一:战前的深谋远虑,大胆布局。
早在刘邦联军东进时,项羽就谋划以彭城为诱饵布局这场偷袭战。从战略上是个及其大胆冒险的战略。首先要分两线作战,既要保证战略偷袭的胜利,又要严防齐国趁机包抄。关键是在千里之外就要确定其战略奇袭的目标和刘邦联军的弱点,这不但要丰富的军事经验知己知彼的眼光还要一个坚定的不为外界所动的平常心。
二:突袭的迷惑性隐蔽性及喧张效果
要偷袭本身就有其如何不让敌人知道的问题,何况是战略大奇袭!项羽在这个方面,用大部队继续攻齐国作为迷惑敌人的“正兵”,自己只带3万兵力为奇兵用“间接路线”偷袭敌方的后翼。这完全可以算上正奇运用的典范!
而长途千里,绕一个大圈子到敌方后路,期间如何不为对方所知,难度其所作隐蔽性可想而知!
在刘邦联军刚入彭城还在打探北边项羽消息的时候,项羽突然从后方进攻,其喧张效果对敌人的震撼效果可想而知!
三:出众的战场洞察力及耐性
项羽绕道彭城西南的萧,期间潜伏下来等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彭城,并在早晨攻击敌人后翼。这里需要及其出众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进攻地点,时间。而又要极大的耐性等待敌人最松懈的露出破绽的时候进行攻击。而项羽的选择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四:出众的战场指挥能力和正确的战术选择
面对敌人的数量优势但是联军的指挥不协调。项羽采用直接进攻刘邦指挥中枢的战术,咬定司令部追着猛打。使刘邦的指挥系统瘫痪,至始至终无法组织军队抵抗。这里必须清楚知道刘邦的部署及战前大量收集情报。由于两方兵力悬殊,项羽采用驱赶引诱使其到河边自相残杀,互相践踏,最后落水而亡。
五:战术的革命与技术的革新
此战项羽(也是中国)第一次用骑兵独立作战,造成了技术效果是辉煌的,其战斗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这是第一次完全由骑兵对步兵造成的巨大胜利,它的历史性是空前的!也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一次技术上胜利!这种胜利成就了以后骑兵的辉煌!
最后由于项羽自身的战略眼光,战术手段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胜利,项羽能在局势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迅速找到对方弱点,并且完成一次空前的战略计划。但是这种胜利不具有任何普遍性,一个真正的名将就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胜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在危机和劣势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才更让人难忘,从军事上来说惟有项羽前次经典战例巨鹿之战可以相颦美!
参考资料:
>项羽自杀的那场战役
项羽垓下之战(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自刎于乌江。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汉军攻楚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率汉军向前推进,在不利的情况下开始向后后撤,而由两翼向前推进,楚军受挫,韩信率军向前推进大败楚军于垓下。
四面楚歌
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乌江决战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关于“楚汉战争垓下之战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qkss.com/shici/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