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有一些我不解的天文问题(彗星飞过白天也能看到吗?)
-
还是有一些我不解的天文问题
网上有关“还是有一些我不解的天文问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彗星飞过白天也能看到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一个问题:流星的寿命就不用说了吧 所谓流星 就是小型陨石从大气层中往地上掉的过程中 由于与空气的摩擦产生高温 从而产生了“小尾巴” 至于寿命 只要在大气中消耗完了 或者坠到地上 这就算生命的终结 (寿命很短的...)
彗星的话:因为每当彗星飞近太阳时受到太阳辐射加热而释放出大量气体和尘埃而形成彗尾。当释放出大量物质后就离开彗星飘逸到行星际空间去了。随着飘逸又接着释放,才能保持彗尾存在,这样,彗星每接近一次太阳,就要耗去大量物质,所以直接影响彗星寿命。以76年为周期的哈雷彗星为例,彗核每秒钟要消耗1吨物质(按平均周期算,如果按它接近太阳的十个月计算,每秒平均要耗去100吨物质),这样76年一周期就要消耗掉20亿吨左右物质,假定它原始总质量为 1000亿吨至 10万亿吨,那么哈雷彗星的寿命为 50至5000个周期。即哈雷彗星年龄为3800年至38万年。一般而言,彗星的寿命为几千个周期。但各个彗星的寿命是不等的。这与彗星上的"彗核"的化学成分及释放消耗的速度有关。
然后就是 小行星 行星 卫星 恒星 黑洞 吧 这些大型天体的寿命是相当长的 以太阳(恒星)为例 太阳现在位于主序星阶段 也就是说它已经诞生了50亿年左右(地球是46亿年) 据估计 太阳还能在呆50亿年 到那时太阳处于老年期 并逐渐演变为红巨星(就像毕宿五那样) 之后慢慢的不是死亡就是超新星爆炸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 最后变成黑洞 在这段期间不下一千亿年 这个数据你明白什么意思吧 行星以及卫星时常围绕恒星运转 说白了主恒星闹点毛病 其它行星也会跟着完蛋 = =!
第二个问题:这玩意儿得看那个星系周围是否有引力大的天体 要是有的话 那最后没挑的 肯定会成卫星的 要是周围星系特别稀薄 那没准行星打架 相互乱撞 要不就沿轨道顺惯性匀速直线运动 就此分家 也只有这几种可能了 就比如你用绳子拴着个物体绕手转动 转的时候你突然松开手... (后果你自己也知道吧~~)
第三个问题...你觉得可能不? = =! 要是地球爆炸了 月球还不定被炸飞哪呢 还升级成行星呢~~(主星爆炸 卫星或行星不可能没事 轻点儿偏离轨道 重点儿没准就成了别的行星的卫星)
第四个问题: 万有引力方面 引力的大小与该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质量越大则引力也就越大 所以是绕主恒星转动(出于惯性 它要不动的话就栽主恒星里头了...)
第五个问题:不一定 有时许多恒星组成的引力场也可以构成星系(比如星团) 天体长期围绕黑洞运转的几率很低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吸”过去的(这里需要补充一下:行星总是围绕着附近引力比较大的天体运转 如果公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不足以对抗主星的引力的话 那也是直接“吸”过去 相反 如果行星的公转速度太大的话就会脱离主星 从而“飞”出去)
第六个问题没怎么看明白 不过好像是两颗恒星相撞的计算 也按万有引力看啊 两颗恒星的体积相差无几 主要看密度了 密度大的质量也就大 密度小的质量也就小 然后结论是...等会!你那个 每颗恒星直径2千万KM 平均相隔3万KM... = =!除非那俩恒星是泡沫做的 要不然“合并同类项”几率就是百分之百 里那么近!!还是恒星! 肯定会相撞的啊 (恒星的的引力场多大啊~~) 回过头来说一句 质量大的和质量小的比 质量大的必然是把质量小的“吸”过去(万有引力定律)
第七个问题:黑洞的中心被称为“奇点” 那儿的密度和引力都是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相当大的 用语言也是无法说清了 也就是密度大到连一个电子也容不下~ 引力更是不用说了 至于什么态 我想是固态的了
好了 问题都说完了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又还有的话加我QQ:1057565862(我的手指头那个疼啊~~~) = =!(头一次打这么多字儿~~~~~~~~~)
彗星飞过白天也能看到吗?
在2020我们将可以肉眼观测到彗星,彗星不是呈规律的周期性出现的,不同的彗星,回归的间隔可长可短,而在2020年五月份阿特拉斯彗星将光顾地球,那么现在就由星座知识为大家揭晓下历年来的彗星表吧!
2020肉眼可观测彗星彗星飞过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彗尾。这是因为这些彗星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性物质,当它们靠近太阳时,这些物质会因为受热而挥发到太空中,最后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彗尾。离太阳越近,挥发效果越明显,看到的彗星也会越大。相信大家还记得第二个已知的星际访客“_里索夫”彗星,它的彗尾长度甚至达到16万公里,大约相当于我们地球直径的13倍。可想而知,彗尾是非常庞大的。
著名的哈雷彗星,每隔76.1年环绕太阳飞行一周,所以大约每隔76年,我们才能看到这个哈雷彗星。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彗星飞过时,人们都可以看到它,不过,科学报告指出,2020年即将迎来首颗造访天际的彗星,肉眼或可以看到。
即将到来的这颗彗星被命名为“C/2019Y4ATLAS”彗星,顾名思义,这是在2019年才被我们发现的,这也说明,在宇宙中,其实存在众多像彗星这样的小天体,只是我们能否发现而已。科学报告指出,在2019年12月28日,天文学家发现了这一颗彗星,当时这颗彗星被发现时它的亮度星等是+19.6级,不过,到了2020年1月,这颗彗星越来越亮了,亮度提升了100倍。仅仅一个月时间,这颗彗星的亮度大幅度提升,这也说明,它离太阳越来越近了。
根据科学家的观测结果,这颗彗星目前正在飞向近日点,预计在2020年5月下旬达到近日点,与太阳的最近距离大约为0.262个天文单位(3920万公里)。这个距离,确实是离太阳很近了,相比之下,我们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大约为1个天文单位(即大约为1.5亿公里),离太阳最近的水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为0.387个天文单位(即大约为5790万公里)。
现在这颗彗星仍未达到近日点,其亮度已经在短短一个月就大幅度提升了,可以预见,当它达到近日点,挥发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其彗尾也会更加庞大。因此天文学家指出,我们在地球上可能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它了。
历代彗星表
你可能感兴趣文章:最近彗星出现的时间阿特拉斯彗星有多亮
彗星的命名方式彗星通常是以发现者来命名,但有少数则以其轨道计算者来命名,例如编为“2P”的恩克彗星和“27P”的克罗玛林彗星。同时彗星的轨道及公转周期会因受到木星等大型天体影响而改变,它们也有因某种原因而消失,无法再被人们找到,包括在空中解体碎裂、行星引力、物质透过彗尾耗尽等。
相关文章推荐:宇宙有多少个星系你知道吗宇宙中最大的星系哪个星球最大星座知识银河系和太阳系哪个大命主星落第几宫最好命主星落不同宫意义星盘十二宫代表什么十二宫位详解
奇点星座网,很多女生都会关注的星座知识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还可以在底部在线咨询奇点星座网。
彗星和流星是不一样的,它能一直出现在天空几个月的时间。
一般来说彗星的亮度不足以让它在白天现身。历史上最亮的海尔波普彗星1997年的时候在白天也几乎看不到,只是在那年日全食的时候在白天被人们看到。
问个天文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星星是不是有许多现在实际已经不存在了?之所以能看见是因为离得很远
前面的理解十分正确,
那么天文学家是如何测量距离的呢?
从地球出发
首先来说说视差。什么是视差呢?视差就是观测者在两个不同位
置看到同一天体的方向之差。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实验:伸出你的右手
拇指,交替闭合和睁开双眼,你会发现拇指向对于背景左右移动。这
就是视差。在工程上人们常用三角视差法测量距离。如图,如果我们
测量出∠α、∠β和两角夹边a(称作基线), 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
被完全确定。
天体的测量也可以用三角视差法。它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边长a——
因为天体的距离通常是很大的——以及精确测量角度。
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作周年运动,这恰巧满足了三角视差法的条
件:较长的基线和两个不同的观测位置。试想地球在轨道的这一侧和另
一侧,观测者可以察觉到恒星方向的变化——也就是恒星对日-地距离
的张角θ(如图)。图中所示的是周年视差的定义。通过简单的三角学
关系可以得出:
r=a/sinθ
由于恒星的周年视差通常小于1°,所以(使用弧度制)sinθ≈θ。如
果我们用角秒表示恒星的周年视差的话,那么恒星的距离r=206 265a/θ。
通常,天文学家把日-地距离a称作一个天文单位(AU)。只要测量
出恒星的周年视差,那么它们的距离也就确定了。当然, 周年视差不
一定好测。 第谷一辈子也没有观测的恒星的周年视差——那是受当时
的观测条件的限制。
天文单位其实是很小的距离,于是天文学家又提出了秒差距(pc)
的概念。也就是说,如果恒星的周年视差是1角秒(1/3600秒),那么
它就距离我们1秒差距。很显然,1秒差距大约就是206265天文单位。
遗憾的是,我们不可能把周年视差观测的相当精确。现代天文学使
用三角视差法大约可以精确的测量几百秒差距内的天体,再远,就只好
望洋兴叹了。
星等的关系
星等是表示天体相对亮度的数值。我们直接观测到的星等称为视星
等,如果把恒星统一放到10秒差距的地方,这时我们测量到的视星等就
叫做绝对星等。视星等(m)和绝对星等(M)有一个简单的关系:
5lg r=m-M+5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知道一颗恒星的视星等(m) 和绝对星
等(M),那么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它的距离(r)。不消说,视星等很好
测量,那么绝对星等呢?很幸运,通过对恒星光谱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该恒星的绝对星等。这样一来,距离就测出来了。通常这被称作分光视
差法。
绝对星等是很有用的。天文学家通常有很多方法来确定绝对星等。
比如主星序重叠法。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主序星都具有相同的性质。那
么相同光谱型的恒星就有相同的绝对星等。如果对照太阳附近恒星的赫
罗图,我们就可以求出遥远恒星的绝对星等,进而求出距离。
造父变星是一种性质非常奇特的恒星。所谓变星是指光度周期性变
化的恒星。造父变星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光变周期和绝对星等有一个
特定的关系(称为周光关系)。通过观测光变周期就可以得出造父变星
的绝对星等。有了绝对星等,一切也就好说了。
造父变星有两种:经典造父变星和室女座W型造父变星, 它们有不
同的周光关系。天琴座的RR型变星也具有特定的周光关系,因此也可以
用来测定距离。这种使用变星测距的方法大致可以测量108秒差距的恒星。
向红端移动
人们观测到,更加遥远的恒星的光谱都有红移的现象,也就是说,
恒星的光谱整个向红端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遥远的恒星正在
快速的离开我们。根据多普勒效应可以知道,离我们而去的物体发出的
光的频率会变低。
1929年,哈勃(Hubble,EP)提出了着名的哈勃定律,即河外星系的视
向退行速度和距离成正比:v=HD。这样,通过红移量我们可以知道星
体的推行速度,如果哈勃常数H确定,那么距离也就确定了(事实上,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哈勃常数H)。
这样,我们就可以测量到这个可观测宇宙的边缘了。
回到地球
不过还是有一个问题,这种天文学的测量如同一级一级的金字塔,
那么金字塔的地基——天文单位到底是多少呢?如果测量不出天文单位,
其他的测量就都成了空中楼阁。
天文单位的确是天文测量的基石。20世纪60年代以前,天文单位也
是用三角测量法测出的,在这之后,科学家使用雷达测量日-地距离。
雷达回波可以很准确的告诉我们太阳里我们有多远,这样一来,天文学
家就可以大胆的测量遥远的星辰了
关于“还是有一些我不解的天文问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qkss.com/shici/21003.html